网站首页 > 电器行业> 文章内容

干货!高毅投研内部培训记录:11个问题手把手教你汽车和家电两大行业

※发布时间:2017-4-6 14:26: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注:以下参与讨论的基金经理还包括:王世宏 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邱国鹭 高毅资产董事长等。)(注:以下参与讨论的基金经理还包括:王世宏 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邱国鹭 高毅资产董事长等。)

  邓晓峰:汽车零售库存系数是行业协会每个月发布,一般是除以过去一个月的销量。一般来说,数据显示中国的零售体系效率很高,欧美发达国家库存系数一般都是在2以上或者更高,中国的库存系数一般来说在比较低的水平,1.5以下一定是健康指标,2-2.5是比较麻烦的时候,2.5以上压力巨大。淡旺季要单独看,淡季(每年6、7、8三个月)是库存系数高的时候,旺季库存系数最低。中国到年底的时候发金,汽车是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居民通常年底买车,这是消费的自然季节性。尤其越是低端的车型,淡旺季波动越明显。如果目标是三四线城市偏低端的车型,波动越明显,反而是高端车型,全年销量总体而言波动没那么大,尤其是20万以上的车波动稍小。

  产能数据更好统计,每个公司的工厂的产能、产量如何都是公开的,随便哪个研究员都能提供。乘用车肯定是走到中后期,新车销量的增长估计还有5、6年,之后将彻底变成周期性行业。但是新能源确实刚刚开始。从这个角度,我们明年一定要把零部件全部过一遍,哪些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国的很多零部件供应商过去在全球的供应链体系的比例挺低(当然福耀是个例外),他们这次在中国本土的供应链做好之后,后面在电动化的过程中还有机会进入全球供应链,这里面机会是很大的。

  邓晓峰:提前预判挺难,这个行业确实是的做法。在几个转折点的时候多注意一点,每年2、3月份开始,前一年的旺季过后到第二年开始,如果此时库存系数比较高,之后行业压力就大了,因为跟着到年中的时候是淡季,这种时候就比较麻烦,如果淡季库存系数比较低,之后就不用担心,后面半年到全年整体的需求都会比较好。

  邓晓峰:一般要月销1万辆以上,才能盈亏平衡。爆款车其实是比较容易找出来的,这个行业做得好一定要出爆款车,平庸的产品赚不了钱。爆款车往往都有特色,基本上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车卖得好,有很多在当时的中很突出的指标。我们来回顾一下爆款的过程,中国国产SUV的爆款。第一个,哈弗H6,10万左右的SUV,无以伦比的一个产品,性能很均衡,品质稳定小毛病少。当时其他的合资竞品都在15万以上,价差很大。5年的生命周期走下来到现在这么大的量。当时所有的自主品牌与长城都有质量和稳定性上的差距,它基本上是一枝独秀,这是爆款的一个例子。第二个,CS75,算半个爆款,是当时第二个出来合适的车,外形特像虎,我觉得他的爆点就是特像虎,很多人被这个爆点吸引,当然也正因为主要是这个爆点,它不能成为线万这样很惊人的月销量。第三个,传祺GS4,一看明显就不像是之前的自主品牌车,用料和零部件都是合资车的水平,价格低性能还很好,因为广汽做代工厂多年,具备这个能力。没见到前,我们确实不知道它会是爆款,但是当你看到这个车,你就会觉得确实是挺吸引人,外形类似,加之低价格,只有一些小毛病,这是它的特点。

  研究员:后面几款爆款车相对来说容易判断,可能最难的是当年哈弗H6,国产,大家可能觉得中国人做不好。如果我们往后退几年,站在长城刚出来时去判断是比较难的,这两年可能会容易些?

  邓晓峰:当时判断其实是很容易的。长城的战略是很清晰的,它的车性能很均衡,采用田忌赛马式的战略,它是用SUV去打合资的轿车,适应消费升级的过程,而且当时下没有替代品。轿车向SUV升级大潮,只有长城最早最坚定地把握,其他企业都在观望,这是它很幸运也一直很的地方。大势如此,你抓住了风口。当时其他所有国产车SUV都做不到毛病这么少,性能这么稳定,竞品S6与哈弗H6是同时出来的,刚开始三个月销量就到8000辆,接着到10000辆,销售爬坡比长城还快,但是一年之后差别就出来了。

  王世宏:听起来就一句话,性价比高。车的质量好、价格还这么低,为什么非得做出来、看到了、用上了才能感受到?生产的过程中如果预先得知东西好、成本不太高,还有利润,为什么车厂不能预先判断?

  邓晓峰:从两个角度看。这个市场里真正有两个参与者,合资厂和自主品牌厂。合资厂没有做出来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自相,它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打破自己原有的产品体系,所以它们一直不愿意这样做,原来有中级车、轿车这些体系,就不愿意把已有的基石挖掉。自主品牌面临的是能力问题,之前大家没有能力做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品牌的能力越来越强。

  3、王世宏:目前整车企业估值普遍偏低。是因为车型不确定性的问题给不了高估值,还是这个估值体现了市场存在比较大的?

  邓晓峰:汽车股的低估,从过去5年来看,主要是对行业认识的问题,过早担心行业见顶,进入红海,整个行业的利润会往下走。这个担心之前肯定是错了,10年前大家就开始担心,2005年那时就是这样子。那时港股市盈率低、A股市盈率高,A股从20-30倍市盈率降到5、6倍市盈率的过程中,港股市盈率就在5-10倍晃动,所以港股的回报率更高,因为没有PE压缩的过程。现在这个阶段,港股和A股的PE都已经压缩了,主要看什么时候行业整体的利润开始进入缩小的阶段,我觉得这个过程整体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现在还没到时候。

  研究员:过去那样高性价比的SUV车不是特别多,现在各个车系越来越多,大家可能会价格战、促销、费用增加,这些主流的长期高ROE的生产商有可能就会下去?毕竟竞争格局与空调没法比,不像空调就两家大的公司,汽车的车型迭代速度比空调快很多,这种竞争结构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会短一些。这可能是压低估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员:主要是行业的增速一直在,并且SUV渗透率的空间还存在,过去几年SUV渗透率的提升速度非常快,目前已有40%多,明年提升至50%左右可能就到天花板了。

  邱国鹭:我认为核心的是,以后3-5年自主品牌的崛起,有可能会像小米、OPPO、vivo,到了一定程度然后爆发。第一点,合资不愿意在10万-15万价格上这么多产品,因为这样会打击自己25万元、30万元的车。第二点,车载电子设备要把价格降下来需要尝试一些新的供应商,而合资的供应链体系是不允许这样做的。第三点,合资的审批流程很长,遇到一点小事情就要跑到美国总部、总部去审批,所以在采用新设备方面永远跟不上自主品牌厂商。

  邓晓峰:从SUV以及新能源这个大的转换周期来看,整个合资体系反应太慢了,决策链条长。尤其是自主水平提高后,竞争对手变了,他们跟不上节奏。

  自主品牌发展的目标是不断往上打破价格天花板。如果不能打破价格天花板,这种公司就没有前途。因为社会的进步太快,其他自主品牌上来会把下面的利润池一个个都干掉,只有往上不断冲击合资品牌的价格带,把价格带捅破,用新的竞品去获得高利润。看全球汽车行业的特点,利润主要是在豪华品牌,20万元以下的车在一个成熟社会是很难赚钱的,大家都是赚到高端品牌的钱。

  邱国鹭:丰田和本田在日本成长期间也是大牛股。而且丰田利润率长期高于宝马,宝马大多数钱是3系赚的,而不是7系赚的。真正高端车往往是入门级豪华车(轻奢品)容易放量,大概三四十万,是个比较好的利润点,既有利润可赚又有量。另外,也取决于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和流程管理,丰田发展好时净利率长期能够接近10%,而宝马一直在5%左右。广汽学丰田、本田的制造工艺,在自主品牌如传祺的质量比其他要好。

  4、王世宏:过去几年A股、h股汽车股的市盈率、市净率都和地产股差不多,但是感觉汽车应该比地产稍微好一点儿?

  邓晓峰:汽车好很多。这些公司的净现金非常多。另外,大家弄错的一个原因是,人力成本占比在中国特别低,老美当年三大汽车工会搞得比较惨时,人力成本占比都能超过10%。

  邓晓峰:中国人力成本占比非常低,劳动生产率提高得非常快。在挑选好行业坏行业时,我过去采用一个指标,增加值是如何分配的。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一般是劳动者报酬(包含税收)占2/3,资本占1/3。看一个公司的人力成本占企业利润及交税比例,如果人力成本比例比较低,生意模式相对好。如果人力成本比例很高,对投资来说,本身就是较差的生意。人力成本密集的行业,从长期看,资本的回报率相对较差。汽车和家电,生产率水平、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很高,算是可以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行业。因为社会往前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升,人力成本提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自己看行业时,通常计算一下整个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先看人力成本多少、企业税收多少,然后再看后面空间是否大。如果公司本身人力成本占比特别高,说明对人力成本特别,人力成本稍微涨一下,企业利润就没了。汽车行业的好处是,中国基本回避了、日本甚至美国的掣肘,我们一直保持着一个很低的人力成本结构。我们在利润好的时候,没有搞长期payment计划,最多只是当期多发金。美国特傻的是,一开始和你把未来几十年的条件谈好,成本刚性,不能适应行业成熟期的发展。这也是中国资本家比较“坏”的地方。

  邓晓峰:那只能找相关性、找背后的驱动力在哪里。这几天和研究员讨论CDN行业,这个行业本质上是流量的生意,从电信运营商那里买来带宽,然后用统计复用的方式卖给下游客户,这个生意的特点大体上是这样。现有业务结构的成本是什么样取决于电信带宽的价格,中国电信业带宽价格还有一个特点是地区差异较大,譬如在上海1G的价格和嘉兴1G的价格可能是差异巨大的,这种节点本身成本上有差异化、存在可以套利的地方。很多下游的用户不是24小时在高带宽运转,不同时间段有不同带宽需求,如果不同时间段复用做得好,赚的是效率的钱,这是这门生意的一个特点。这个生意收入的增长来源于流量,如果统计的话,看一下每年流量的增速、电信运营商收入的增速,找电信运营商去了解一下是否有指标可以。找关键指标时,有时候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想不出来就先不想了,说不定哪天就豁然开朗了。

  我个人的体会是,对行业的认识,可能要花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边看一边慢慢培养感觉,某个时候豁然开朗。看行业的基础资料,参加行业的研讨,听别人是怎么讲的,培养感觉,至于什么时候自己豁然开朗急不得。

  邓晓峰:我以前在公募期间赚钱多的其实是电力股,有一只股票,赚了二三十亿。当时为什么会觉得这个生意很好?公司下属的一个水电站大约在2002年建成,2009年准备注入上市公司。它是135万千瓦,投资80多亿元建成,当时我看公司报表突然变成总资产只有40亿,借的银行贷款还有十几二十亿,具体数据目前有些忘了。当时看到这个我就觉得很有意思,这个子公司运转这么多年,每年利润70-80%分掉,最后变成总资产不断缩小。我估算了下,到2012年左右时,子公司会把债务全部还完,成为一个没有负债的公司。想想这个生意,最开始20%资本金、80%负债,10年之后就没有负债了,不考虑分红,仅从投入资本的角度,至少可以赚4倍;如果总资产回报率挺高,比如到9%,目标只有6%,那么可以赚4*1.5=6倍。水电这门生意很简单,只需计算几年把负债还完,生意本质是项目资源+杠杆的生意,但是高回报。

  邓晓峰:赚的就是杠杆的钱。尤其如果这些项目在中后期进入,市场给价格的时候是按照EPS给价,不是按照DCF给价。前面几年培育的时候别人痛苦地承受,等到你进入时是直接享受EPS或者利润增长的过程。这些生意确实是时间的朋友,越往后就像茅酒一样,越酿自己越舒服。当时这个水电站还不算一个特别优质的项目,都能发展如此好,当然后来是因为运气,它的上游修建了一个大水库,结果它一年的发电量多了10亿度,按1度电2毛钱计算,即多了2亿元收入。

  邓晓峰:主要是盈利增长,正好到盈利爆发的时候。如果按DCF计算早就应该出来,但是它的利润是那时候正好显示出来。

  王世宏:这种生意如果系统性地做,就可以赚很多钱。所有的初期投资一个巨大的固定资产、产能利用率缓慢提升的生意,都有这个特征。前期投了很多钱,产能利用率低的时候涨一点,产能利用率升到60-70%的时候,有明显的盈利了,股价就开始涨,一直升到100%时,盈利到顶,股价也涨不动了。这种生意挺多的。

  7、研究员:刚才邓总讲的电力和汽车都是当时市场给的估值特别低的行业,包括汽车虽然行业比较好但是这么多年估值都不高,想问一下,您这边是否有PE高于25倍买入然后获得较高投资收益的案例呢?

  邓晓峰: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商业模式比较重要。一定不是把绝对的市盈率高低作为投资的依据,这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我更喜欢从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06、07年时买了一家做金融IT的公司,当年它的市值是15亿左右,买了100万股,总股本1%,当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它作为基金公司独占性的IT服务商。遗憾是卖的太早,牛市一来行业本身的成长超出了想象。买入股票时市盈率并不低。投资是向前看的,尤其是当这个行业起来时本身拥有巨大的空间时。这种股票往往太早卖出去了,无法想象最后会成长成这样。

  8、研究员:邓总您平时管理基金,还能这么多行业,主要是因为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简化模型、关键指标,还是有其他很好的方法?

  邓晓峰:如果真的看到好的行业好的公司,就记录下来,隔段时间拿出来看一下。这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让你过去投入的时间在未来有价值。特别是这些行业本身体量很大,又有一批不错的公司,这样你会变成一个总体上有积累的做法。即便这样,也是看不过来,所以还是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去看很多公司比较好。

  如果真的找到产业的方向有巨大空间,并且行业内优秀的公司已经跑出来,就不要轻易放弃对这些公司的和研究,即使当时没有买也不要紧,如果这些行业真正有发展、有空间,以后迟早会有机会的。其实很多行业发展的第一波我没把握住,没挣到钱。对我来说,许多行业发展第一波属于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要看懂、想清楚,只要产业的发展还有没有到顶,真正有空间的行业或者优秀企业一定会再次给你机会,而不是做完一轮就没有了。第一轮选出赛道来了,公司经过自然的发展也选出来了,这时候我希望能把握住。

  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最大的区别:一级市场怕买不到,因为这个市场是private市场,二级市场怕买错,根本不存在买不到的问题,只要你真得有空间,随时都可以买。二级市场千万不要担心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也赶不上而终身遗憾,根本没这回事。回过头分析,基本上所有的公司都会给你机会,只要这个行业这个公司是有前景的、仍在发展的。我做投资组合时,总体希望保持较高的胜率,整个组合里买的股票要赚钱的数量远远多于亏钱的数量,而且亏钱要尽量亏的比较少。万一错了,做好控制,这样长期下来回报会比较高。

  9、研究员:您刚才了很多对于行业、公司的分析,能否谈谈您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邓晓峰:市场既有效率也无效率,主动管理的投资人要利用这个市场,无效波动时发现价值,市场有效时实现价值。通过研究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10、研究员:请邓总分享一下仓位比较重的持股里面持股时间最长的标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因为市场的原因或者企业自己的发展周期的原因等会产生一些波动,这种波动什么情况下要把握,什么情况下不用考虑?

  邓晓峰:早年管理组合时经验不多,也比较冲动,后来反思是有问题的。早期可能一发现某个公司很好,非常激动,一下子买很多,结果发现买多了、买早了。目前的做法是保持的状态,觉得不错就保有基本的仓位。发现基本面的驱动在之后半年、1年非常明显的时候再提高持仓比例,这可能是更好的做法。因为公司盈利或者基本面的驱动告诉市场,让它的价值被发现。总体上,希望我们能够先于市场发现机会,但如果领先太早会让人很。

  过去几年,投资银行股,很多时候就处于的状态,我是逐渐理解了银行的商业模式,觉得确实有机会,但市场很多时候因为这个行业过于复杂,天然给其折价,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懂。在选择这种特别复杂、常识上容易一拍脑袋就下个有的结论,这类目标时,需要更关心基本面的驱动何时更强劲。

  而消费品的投资总体还好,因为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共识性比较强,所以做左侧或者反向相对比较容易,我们只需要观察到基本面稍微出现见底迹象的时候,可能都是投资很好的时候。但是有些行业,大家天然有负面看法,形成思维定式,我们需要在有效的信息更明显,让市场不断受到正面信息提醒的时候去做投资。

  所有的企业发展过程中都有起伏,看是整体的变化还是自身的问题。如果是行业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必须要重新回顾基本假设、对企业的看法要调整,需要更多考虑商业模式问题。如果是自身的问题,看看为什么发生变化,是根本的竞争力问题,还是经营层面的波动。经营层面的波动可以更宽容些。

  11、研究员:之前我们听冯总(注:冯柳)分享过他的投资方法和思,和您的出发点有较大差别。您是否可以点评一下?

  邓晓峰:冯总总结得比我好。研究员和基金经理有差异的,跨越往往很。或者说,做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和做一个普通的投资人差别很大,好的基金经理都要有在市场的技能。我很冯总有一套很好的适应市场的技能,往往冯总买的东西已经让市场自身化解了风险,即便发生意外对他的投资损失也比较小,如果一旦成功,回报比较高。这是我从冯总那里学来的,还要多向冯总请教这一块。

  我是另外一个径,人都是径依赖的。当时我开始真正管理组合时,管理的是社保基金,模式上是关注业绩基准,找行业和个股的阿尔法,一个一个行业慢慢来。高胜率、广覆盖、低损失。做的决策更多的话,我积累的超额收益会多些。哪个战场不利,我就先退出来,然后找其他的战场。我喜欢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积累比较多的基本盘,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段用不同的基本盘去适应市场,当然要做有增量的市场、有机会的市场。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的一套,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径。早年,组合管理和研究是体力活。05年刚开始管组合时,把公司年报、基金的季报年报等资料都全部看一遍,既观察市场又观察行业,这些看多了之后就会对生意模式有感觉,对比不同生意回报率有图谱。但这个过程会把也把自己弄得比较极端,太关注商业模式。tmt的公司我为什么投的少?因为我看多了之后觉得生意模式很差,回报率不一定高。后来反思为什么会失掉这些机会?因为忽略了增长本身的机会,所有行业在发展、渗透率不断提高时也会涌现很多机会,这个时候,增长是主要因素,商业模式退到次要。现在比过去,我会适当扩大范围。总体上,是盈利增长驱动导向,从基本面去寻找机会。

推荐:

关键词:电器行业内训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