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盛夏来临,气温逐渐升高,电冰箱、电风扇、空调等家用电器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增高,时间久了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不少市民都面临着家电维修的难题。“价格高,了还容易坏。”近日,家住培黎广场的赵先生如此抱怨。而更令市民担忧的是,家电维修业自身缠身,一不小心就会被“坑”。
赵先生说:“家里的空调前段时间出了些问题,当时拨打了家电维修中心的电话,一位维修师傅一会儿了空调。临走前,那个维修人员还收取了600元维修费,开具了一张商品,并在上标明:维修后空调可使用3年的字样。”但是,第二天,赵先生就发现空调又“”了,立即拨打对方电话,却再也无人接听。赵先生发现,自己了。
无独有偶,李女士也有同样的。她家的电饭煲不小心被烧坏了,在一家家电修理店维修花了20元,她说:“买个电饭煲也不过百元左右。”她觉得这钱花得有些冤。可是,还不到一个星期,新换的零件又出故障。这次李小姐换了一家维修店,结果只花了5元钱修理费。维修人员告诉李小姐,前一家维修店给她换的零件是次品,进价只需要1元钱。
李女士说:“我也不会看零件,也不知道怎样的零件不是次品。看来,要想维小家电,还得有识别零件的火眼金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市家电维修价格较乱,往往是同一个零部件损坏,收费的标准却大相径庭。有的家电维修部挂着某某品牌维修点,却看不到授权书之类的凭证,消费者觉得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记者来到一家修理铺,称家中电视机出现了问题。该店的维修人员说,修理费在50元左右。而在另一家家电维修部,同样的问题,该店维修人员却说只需要20元。且不论价格高低,维修后的电器却大多不保修,使用寿命能有多长时间,谁都无法确定。
金城家电维修公司的周师傅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市家电维修服务业的现状是:起点低,规模小,网点设置散乱,对厂家的依赖性强,整体竞争力较弱,市场化程度较低。而且一直被当作家电企业的补充部分,而没有当作产业来发展,盈利与非盈利不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普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
华强家电维修中心的胡师傅介绍,家电维业普遍存在几大“潜规则”:一是“小题大做”,利用消费者不懂产品的构造与原理,维修人员将小成本的维修说成大故障,并换掉主要配件,借机谋取更多利益;二是“偷梁换柱”,家电维修的成本主要是零件等原材料的花费,维修人员在维修时把原本质量很好、并未损坏的零件换下来,继而换上旧电
器上拆下来的低成本零件,消费者使用不久就又出问题;三是在家电上“预留故障”,使得原本可以一次性的产品需要经过多次维修,让消费者多掏钱。
据介绍,小家电维修难很大程度上与低价竞争有关。实力不强的小家电企业众多,但售后跟不上。所以,消费者需要进行家电维修时,一定要选择的、正规的、有授权的、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维修网点,这些家电维修网点可以通过家电的售后维修单查询到。
业内人士介绍,家电维修一定要让维修人员在保修卡上填好维修记录,包括维修时间、故障原因、维修方式、收费情况及维修人员等信息。消费者需要了解一些家电的使用常识,特别是一些高、新、尖的家
电在家庭使用下的实际效果、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以及日常常识,避免出现不会使用、使用不当造成产品故障甚至损伤等情况。所以小家电坏了,消费者在选择维修时,要“擦亮”眼睛,避免落入商家陷阱。
“小风扇、酸奶机、迷你棉花糖机、蒸蛋器……这些创意小家电因为可爱的外观、独特的创意和经济实用的价格,受到大众的欢迎。不少消费者除了买来自用还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可这些热销的创意型小家电虽然使用方便,造型可爱但其质量却往往难以。记者走访电器维修部门发现,这类创意小家电总是出现“修不如买”的情况,为“一次性家电”。 晚报记者杨鹭
虽然“创意小家电”在网上卖得如火如荼,但记者走访市内各电器卖场却发现,大多在网上热卖的小家电都难觅踪影。随后,记者走访夜市、查阅网站,发现许多受消费者欢迎的小家电大多都是杂牌货,很少有“身出名门”的。
“这种风扇上网时用最好,直接插在USB接口就行,平时可以用电池……”在电子商贸城,一名摊主这样向记者推销小风扇(价格在20至40元不等)。当记者询问如果坏了该去哪里退换和维修时,摊主笑着说:“这小东西也就二三十块钱,质量也对得起这个价格,用坏了就换,修反而划不来。”
这些出身作坊的小家电,厂址难辨,售后和维修都没有什么保障。而且,由于大多数只能从网上购买,没有,监管监督都很困难。业内人士表示,电器业对该种创意小家电的定位也比较模糊,加上它利润不大,没有引起业界太多的重视,更没有行业标准和规范,消费者在购买时多数也只是图个新鲜。
小家电因其价格不高,消费者维修起来或是因为嫌麻烦,或是因为维修费用过高觉得不划算,往往就是用坏之后再换新的,造成杂牌小家电变成了“一次性家电”,这样不但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也不够低碳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