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家电百科> 文章内容

创立了的人竟然要?独家

※发布时间:2018-5-31 1:48:1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几亿用户的网站,真正贡献文章的竟然只有一千多个人,为什么不能找更多更专业的贡献者来一起做一个真正的在线百科全书?”

  这一连串的吐槽的不是别人,正是基百科联合创始人Larry Sanger (拉里·桑格)。这位专门研究知识论的哲学博士在离开了16年后,仍然在关注着平台的发展情况。

  创立于2001年的(Wikipedia),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编辑、修改内容的网络百科全书,目前有 560 万英文词条、100万中文词条,以 299 种语言,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网站之一。

  最重要的是,作为全球用户访问量排名第五的,实际上却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相比其他像 Facebook、谷歌、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大公司收集用户数据做广告,零广告的,宛如互联网行业的一朵奇葩。

  然而,为何创始人 Larry 对目前维基的状况颇多微词?他当初是如何创立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网站的?如今,他又要如何用区块链助力百科全书领域?

  小探前不久在硅谷的一次区块链大会上,采访到了作为嘉宾的 Larry Sanger。对于这些疑惑,今天为你一一解答。

  自称小时候 “视力不好,听力也有些障碍” 的 Larry,从小最喜欢一个人带着厚厚的眼镜埋头读百科全书,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本不是他这个年纪该思考的深刻问题。

  而他的长辈,自然也就成了这位小苏格拉底的提问对象,不过 Larry 也因酷爱刨根问底而被周围的人嫌弃。

  比如,在目睹了自己年长的兄弟姐妹和周围小青年们因为吸毒、酗酒、犯罪而后,他开始像个哲学家似地提问:、酒精、,真的那么“酷”吗?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知识才能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才能获取这些知识呢?

  再比如,每周日随父母去的他,直接问:什么是灵魂?什么是思想?什么是?这三者有什么不同?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告诉自己:除非你确信一件事物的含义,否则不要轻易相信它;在相信它之前,你要问问你自己相信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不就是我们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嘛!这也成为了 Larry 日后为人处世,以及创办的原则 -- 对每一个概念的格物致知。

  热爱思考各种复杂问题、一心追求真理的 Larry 在高中时就立下了此生必做哲学教授的志向。在博士阶段,Larry 把知识论作为自己的哲学研究课题,从理论层面研究“到底什么是知识”。

  然而,在做助教期间他 “对学术界深感失望”,而且 “不受学生欢迎”,受了双重打击的 Larry 决定放弃学术事业。

  1999年,在署名为“客观哲学讨论” 的网络聊天室里,Larry 遇到了后来成为另一位创始人的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这位商科出身的吉米,对哲学知识论也抱有浓厚的兴趣。

  “我当时在聊天室里提到了自己想办个关于百科全书的网站的网站,Jimmy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他的 Bomis 公司,现在就开始运营这个网站。”

  Larry 欣然答应了 Jimmy 的邀请,创立并开始以主编身份运营 Nupedia 这个全球首个“网络版百科全书”的项目。

  虽然是主编,在 Nupedia 创立之初的日子里,Larry 却身兼数职。除了编辑词条,还要社群。由于最初没有设计师搭建网页,Larry 只能先把之前网上社群里的邮件地址一个一个抄下来,组成邮递清单(mailing list), 再把要创立的词条发送给大家。

  虽然之后 Nupedia 有了自己的网页,但 Larry 与吉米发现,由于每篇文章要像文似地通过“同行评议”才能放到网上,四个月的时间他们只完成了12个词条的编写。以这样的速度,编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一本百科全书的编写?虽然开始有志愿者们陆续参与词条的编写,但是由于专业人数有限,文章的总体质量并不乐观。

  Nupedia 过慢的创建词条速度让二人十分着急。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巧的是,《大英百科全书》也在此时宣布网络版免费对,Nupedia 无论质量、还是速度,都完全没有优势。

  2001 年年初,Larry 在和朋友吃饭时听说了 “维基” (Wiki) 这一概念。这是 1994 年程序员 Cunningham 发明的一套最初用于合作设计软件的系统。

  “Wiki Wiki” 在夏威夷语中是“快”的意思,这也体现了这一系统的最大特点:允许多人对同一个文本进行编辑、修改,使得文本的产出速度更快。由于系统中保留所有的历史版本,用户可以比较文章优劣,还可以随时撤回修改。

  虽然在今天听起来,这和一个分享的谷歌文档没有什么差别,但百科内容生产速度的巨大提升,却为日后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这个改变了命运的点子,一开始差点被毙掉。在听到 Wiki 这一系统的原理后,Larry 马上跑回家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 Jimmy,“维基”这一新技术将是加快 Nupedia 运行速度的最好方式。

  “他们不支持这个想法,只有我一个人相信这个“维基”技术可以我们的百科全书梦想,” Larry记忆犹新。

  力排众议的Larry,在和Jimmy的多次讨论后,决定把维基系立发布,名字由“维基”(Wiki)和“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两个词合成。之后被全球读者共享的,(“Wikipedia”),在2001年1月15日诞生了。

  在页面上,右上角的 “You can edit this” 按钮让网友们兴奋于信息共享的新体验。只要轻轻一点,读者便可以将自己想要补充内容发送到整个平台上,全球共享。

  在同一时间兴起的谷歌,在搭建自己的搜索引擎时,常常直接把的词条信息用于自己的内容中,并附上链接。当时谷歌有专门负责“”维基平台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把维基的文章更新到谷歌自己的系统中。据 Larry 回忆,当年这段谷歌抓取(“Spider”)信息的故事曾传为笑谈。

  虽然文章数量持续增加,但是,由于一开始没有设定文章贡献的原则,当时上的内容毫无章法,词条一度混乱不堪,人们把各种性质的东西都复制进来:词典释义、研究论文、历史文献等等。

  作为首席组织官的Larry不得不赶紧发了一篇文章“不是什么”(What Wikipedia Is Not),来设立文章贡献原则。他将与词典、期刊等区别开来,确立了最初的词条编辑规范。这份规范已经经过上千次的反复编辑,至今仍是的“基本法”。同时,他开始组织志愿者管理网友们发送的文章。当时,Larry 自己每天的大量时间都在编辑、校对、审核中度过。

  在这些繁琐的工作中,Larry 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自己在很多领域也不是权威,专业领域志愿者的数量又少,因此很多时候他无法确定网友们上传、修改的内容的内容是否正确。即使正确,是否精准?

  为了更高质量的文章,Larry 提议设立一个评判内容机制,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其中,为文章打分,从而将真正优质的内容甄选出来供网友阅读。

  没想到,他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创始人吉米的强烈反对。吉米强调,“反精英化” (Anti - Elitism)才是的核心文化。如果没有人人可添加、人人可修改的模式,就没有今天。

  如今,坊间的传闻,是“老大哥” Larry 固执己见执意要建立中心化的权威机制。但据 Larry 本人所说,自己只是想“多加一个打分的按钮,让专业人士帮忙优化内容。”

  这既是 Larry 从儿时起格物致知严谨性格的表现,也是他对维基未来发展方向的期许。但在其他人看来,Larry 却站在了大众的。

  2002 年,网络泡沫破裂,母公司 Bomis 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大幅裁员。面对如此不想改变合伙人,和开不出的薪水,Larry 什么都没有说,离开了刚满 14 个月的。

  2017年, Larry应朋友Sam Kazemian的邀请,加入区块链公司 Everipedia,想用区块链技术解决面临的问题。

  区块链上的中立的技术协议(protocol)去除了中心化的管制,使得贡献者不再仅仅限与一个社群。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贡献”劳动力“而成为资源的共同所有者。

  同时,区块链上的文章内容会更加丰富,质量更可靠。这是因为在区块链上可以与其他优秀的百科全书合作,使得一个专题的内容会包含十几篇或更多的竞争性文章。优胜劣汰,文章质量更有。

  并且,链上添加评分文章系统。同时文章作者来源更加可信。因为作者和文章评测人员需要在链上创建协议,以标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获得其他人的背书。

  此外,在这个具有分散货币价值的区块链网络上,读者可以通过给出加密货币而获得更高质量的内容,而提供此内容的作者则可以因此而获得报酬,整个百科平台运行顺畅。

  还记得每次使用时屏幕上弹出的“如果每位用户能够捐出3美元,就会更顺利运行”的“乞讨” 广告吗?作为非盈利机构的举步维艰,但是区块链却不仅可以让用户获得报酬,让读者收获高质量知识,还可以让整个百科平台良性运转。一箭三雕!

  研究知识论出身的Larry说:“百科全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最好的知识(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而这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需要的”。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