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位于上海的中国商用飞机责任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的主楼像一架等待起飞的飞机,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包围之中。中国商飞是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核心企业和企业,是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也是统筹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发展、实现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成立十年时间,中国商飞将我国自主研发的ARJ21新支线大型客机送上了蓝天,此刻ARJ21已经投入商业运营,C919正在为取得型号合格证开展试验试飞,而远程宽体客机C929也已经进入初步设计,中国的大飞机研发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为了加速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中国商飞正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大飞机之。
让中国大飞机在蓝天翱翔是中国梦的一部分。研制大型客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民用飞机产业,是、国务院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远瞩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商飞于2008年5月11日成立,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按照“一个总部、六大中心”的整体布局,总部设在上海。
要想造出大飞机,必须探索更适合商用客机发展所需要的体制机制。中国商飞在中央企业中率先开了国家控股、地方参股、其他中央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权多元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先河,形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主要由外部董事构成的董事会决策机制。
这些年,围绕制约公司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商飞全面深化,依企,推进产融结合,“红利”。大力实施“5+2”专项,明确线图,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结构不断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优化公司董事会运行机制,完善二级公司结构。组织机构不断优化,深入推进项目组织变革,加强IPT团队建设,优化总部部门设置,提高管理效率。
赵浙卫是中国商飞上飞公司飞机型架装配高级技师,同时也是“上飞工匠”“上海工匠”,他表示:“大飞机是国家科技创新工程,在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创新是每一个人的事,只要对问题认真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就是创新。”赵浙卫在进行包括定位器载荷测量、生产线定检返修、电子元器件检修更换等工作之余,利用个人时间对工装载具进行创新,提出了百余项改善提案、二十余项的专利。下一步他希望进一步探索机电一体化工装的先进制造技术,为实现“中国梦”“大飞机梦”再立新战功。
赵浙卫只是中国商飞人才图谱中的一员。这些年中国商飞以“广纳天下英才,共创民机伟业,成就精彩人生”的人才观和“依靠人才发展项目,依托项目培养人才”的人才,来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目前形成了以吴院士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以C919大型客机首飞机长蔡俊为代表的试验试飞人才队伍,以“大国工匠”胡双钱、王伟为代表的技能人才队伍,以李东升、巴里为代表的海外人才队伍。培养了型号总设计师、专业总师、主任设计师300余人的核心研发人才,IPT团队0级、1级、2级项目经理400余人的项目管理人才。拥有了超过6500人的科研
人才队伍,“千人计划”海外人才40人,职工总量突破1万人。公司被确定为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全国首个“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单位”。
大型客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预测,未来20年,全球新机交付量43013架,价值57878亿美元。其中,中国机队年平均增长率5.2%,新机交付量8575架,价值12104亿美元。基于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和大飞机产业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中国大飞机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之,打造“安全、经济、舒适、环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飞机,借助大飞机带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带领中国诸多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群体突破。
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助理、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经理吴跃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中国商飞十年探索实践,公司基本走过了喷气式客机产品研制的全过程,开展了产品经营探索,初步掌握了大飞机研制规律、研制方法和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了从支线飞机到中短程窄体客机再到中远程宽体客机的产品谱系,初步奠定了公司长远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能力基础,初步带动了相关基础学科、航空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我国商用飞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了我国民机产业从弱到强的新征程。
从产业带动来看,目前商飞初步建立起了“以中国商飞为核心,联合中航工业,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我国民机产业体系。聚合了以中航工业、GE为代表的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家一级供应商,促成了国外系统供应商与中航工业、中电科等组建了16家合资企业,提升了国内民机机体结构、机载系统、材料和标准件配套能力。
从科技创新来看,构建了“以中国商飞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民用飞机技术创新体系。国内47所高校参与型号技术攻关,建立了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平台。攻克了全时全权限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模块集成化的航电软件架构和设计验证技术等108项关键技术,掌握了5类4级617项专业技术。
从型号研制来看,2015年11月,首架ARJ21新支线客机飞抵成都,交付成都航空有限公司,标志着ARJ21正式进入运营。2017年5月C919干线客机成功首飞,实现了历史性突破,CR929远程宽体客机完成三年前期论证,转入初步设计阶段。截至目前,ARJ21新支线条航线架,目前正式多地同步试飞模式。
从能力建设来看,主制造商能力基本形成。包括预先研究能力、设计研发能力、总装制造能力等基本能力和适航管理能力、供应商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
从管理体系来看,基本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自主创新,整合全球资源,协同高效运行,持续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COMAC管理体系。
中国商飞,正在努力从各个维度,跃上新的台阶,加速中国大飞机不断突破。智能制造是中国商飞众多探索中的一个缩影。
飞机的零部件有一个特点是“品类多、用量少”,这就给制造带来巨大的难题,如何在高质量、高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实现造机的“经济性”是一大挑战。
2017年下半年起,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专门成立团队开展智能制造研究,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将机器、软件、设备、机器人进行互联互通,建成了以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可以24小时作业的智能产线。
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数控机加工车间承担飞机零部件的研制、生产工作,其产品用于C919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客机,也用于波音、空客转包生产项目。传统数控机加工车间是技术工人利用数控机床,双手操作机器,将毛坯件加工成飞机上的一个个零件。这样的方式对工人的手工操作水平要求高,人工成本大且效率较低。在后的智能产线上,可以看到一个六轴机器人手臂正在将刚刚加工完成的ARJ21飞机角片从数控加工中心内拿出,调转方向后将角片放入清洗槽清洗,自动烘干,完成一系列既定工序后,机器人手臂抓着零件沿着自动传输线将其精确地放置在检测台相应。质检合格后,这个角片将同它的“小伙伴”一起,由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行驶的无人搬运车(AGV小车)按既定线运送到托架上,作为已完工的合格零件交付至ARJ21飞机的平尾制造车间。
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数控机加工车间的许江炜介绍,智能产线mm飞机零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倍,原来6台数控加工中心至少需要24名操作工人,现在只需要3人来辅助工作,提升了车间设备利用率和生产管理效率,形成了一套多品种、小批量、多工序、高精度产品的柔性智能制造新模式。
除了生产线的智能化,数控加工车间还引入增强现实装备(AR/VR)、智能工具箱、摄影测量系统等设备,实现了多种智能工具在实际生产上的首次应用。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戴上AR眼镜,通过指尖的操作,就可以对机床和刀具加工状态快速进行判断。
据介绍,未来,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将进一步推动智能设计、智能管理、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加快智慧园区建设。中国商飞公司还将不断提升民用飞机关键零部件研制攻关能力,助推飞机批产提速,加快民用飞机制造向“智造”转型,打造智能型民用飞机总装制造中心。小米的乱情人生